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
核心观点:

1.不能走“只卖产品”这条路
2.不能走“单一产品”这条路
3.不能走“不包运营”这条路
4.不能走“技术为王”这条路
5.不能走“只卖账号”这条路
6.不能走“薄利多销”这条路
7.不能走“一锤子买卖”这条路

 

中国的SaaS行业是不是不可能出现巨头了?

春节期间,我们在过年放烟花;大洋对岸的OpenAI,也发出了一个大烟花——可以生成60秒视频且文字理解准确度极高的视频生成模型Sora。到底Sora能否成为视频甚至更多领域的杀手级应用,或许还有争议。但OpenAI 通过MaaS模式,已经抢了不少SaaS企业的生意,Sora的发布甚至还导致了创意、营销和文档管理领域SaaS巨头Adobe的股价大跌。

ChatGPT3.5刚推出时,一些创业者就直呼自己的企业要被大模型杀死;从交互、分析到内容生成,既然SaaS的本质是将软件作为一种服务提供给客户,那SaaS能干的事,大模型同样能干——OpenAI这是还要干死多少SaaS企业?

如Salesforce、Adobe等巨头好歹血包厚,但我们的SaaS巨头甚至还没有成长出来。

Salesforce一年营收300亿美元,市值一度超过3000亿美元,目前仍维持在2800亿美元左右。2023财年(2022自然年)其总收入为313.5亿美元,同比增长18%;最新的2024财年第三季财报显示其营收达到87.2亿美元,同比增长11%,超过100万美元交易的增长达到80%,这也意味着大单多,服务的500强客户多。

而中国的SaaS巨头们,以龙头金蝶为例,业绩预告显示,2023年营收约56.6-57亿元,仅有Salesforce的1/40左右(2023财年,下同);亏损约1.7-2.5亿元,而Salesforce以12.24亿美元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了近5倍。截至发稿前,金蝶约297亿港元,约为Salesforce的1/72左右。

市值比不过、营收比不过、净利润也比不过,你说气不气人?

那中国真的缺乏SaaS生态、真的不需要SaaS吗?

2023年,雪球博主一篇《中国不需要SaaS》的雄文引发全网对SaaS行业有没有未来的大讨论。

2024年,中国的SaaS企业琢磨明白了吗?哪些事必须做、哪些路不能走?

1.不能走“只卖产品”这条路


客户买的是产品吗?不,客户买的不是产品,买的是解决问题的答案与方案。客户需要的是一揽子解决服务,产品对SaaS企业来说是一块与客户建立关系的敲门砖;但对客户来说,更是解决自己问题的垫脚石。

垫脚石不够用了,就得准备出一揽子其他的解决方案:混凝土、沥青、防护栏,还要能提供施工队,研究怎么让客户的路走得舒服、走得安全。
 

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 

既有产品,也有服务和解决方案,才不至于完全陷入价格战。因为,“只卖产品”的最终结果,就是要么被渠道和客户拿捏,要么被客户放弃。

卫瓴或许就是一个典型,主卖产品。卫瓴的出发点当然是好的,将企业官网、公众号文章、广告落地页等所有在公域传播的流量都导入私域,并且可以识别更精确的客户画像,获得更精确的传播数据。但,很多时候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想象。比如,公号链接变为卫瓴私域链接传播之后,也失去了公域流量,反倒影响公号文章的传播,内容人员往往就比较抵触。

主打项目管理、对齐中西方管理颗粒度的明雀,好用归好用,最终也逃脱不了被整合的命运。

除了卫瓴、明雀,还有一些公司在卖产品之外,卖定制,卖服务。纷享销客就很典型。企业商务人员对于卫瓴的抱怨可能不少,但纷享销客的抱怨就少一些。
 

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
图源:网友“洛阳子”
 

对于SaaS产品来说,贵不贵不是重点;好用不好用,却能要命。

2.不能走“单一产品”这条路


客户面临的问题往往是复杂的、涉及多系统配合才能解决的,很难靠单一的产品或手段解决。构建一个多元化的产品组合,形成互补的产品生态,才是解决客户问题的关键策略。

正如第一点所说,不能走“只卖产品”这条路,同样,也不能走“单一产品”这条路。

SaaS是红海市场吗?算。

这个市场,既有创立10年以上的老厂,还有BAT等巨头的入局(部分是PaaS形态),还有AI大潮下想分一杯羹的人工智能企业。单一产品永远都要面临一圈竞争对手的比拼,而越是单一也越难以形成合力,一款产品无法满足客户所有需求,很多SaaS企业都会推出十几种主打产品,每种产品还可以根据需求定制不同的功能。

但是,开发资源是有限的,你说不能搞“单一产品”,那我人手不够怎么办?不同的功能叠加,那不就臃肿了吗?客户管理软件加个电子签章的功能,就不是“单一产品”了?

当然不是这个意思。不能走“单一产品”,并不意味着要走大而全路线,不要先做产品再找找场景,而要找到更多能够用多种产品互补发挥合力的场景。没有形成互补,一家SaaS企业哪怕有100个产品,依然是“单一产品”。

比如,2012年时Salesforce只有两种产品Sales Cloud 和 Service Cloud,但现在Salesforce拥有了更多的产品套件,且能够通过生态互补、交叉销售带来更多增长。

再比如帆软,五大产品覆盖企业方方面面,不管是产品还是服务、定制还是生态,都还不错,业绩2023年营收也有14.6亿元。

3.不能走“不包运营”这条路


交付不是终点。产品上线仅仅是开始,各种使用过程运营支撑才是关键。解决后续一系列问题,SaaS企业认为属于“交付后”业务,但客户认为后续的一系列服务才是交付。

运营好了,转介绍或者主动找上门的客户才会更多,才能进一步降低获客成本。但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过度承诺、以至于交付之后的服务会累死自己的路,也不能走。
 

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

toB企业和toC企业的第一个区别,就是客户数量级区别。toC企业动辄用户过亿,toB企业客户一般过万也就不错了。用户量多,比如几亿人都在教张小龙怎么做的微信,各种需求反馈基本石沉大海,也不影响微信的垄断地位。但toB企业客户量少,所有同行都抢着有限的客户,交付之后的客户需求不仔细听着,怕是没多久就要丢失客户。

toB也是强关系行业,或许搞定几个大客户,一年的KPI就完成了大半。但什么是关系好?新签单之后,就看客户续费率。而客户续费率,还得落实到运营水平上。客户购买了产品,会不会用,能不能用好?这些指导和运营好了,才能换来更高的客户留存与LTV(Life Time Value,生命周期价值)。

否则,一方面销售新签增长,很可能扣除获客成本之后也赚不了多少钱;一方面老客户流失,这样的循环之下哪怕营收提升也是没有意义的。
 

没有哪款SaaS产品是企业采购回来,一用就非常好用、非常完美的。都是需要企业从用户视角不断提意见,SaaS企业既要做培训,还要当客服,还要会运维,建立反馈-修正的闭环,产品才好用起来。

不包运营,还有一条路,就是把SaaS做成toC产品。比如,合合信息就做了三款C端产品,分别是扫描全能王、名片全能王和启信宝,完全标准化,没有定制,不包运营,不过这已经脱离了SaaS的讨论场景。

4.不能走“技术为王”这条路


SaaS行业到底是新产品为王,还是销售为王,还是运营为王,技术为王?

有些SaaS产品,最初的商业逻辑不是满足客户需求,而是巨头自研系统满足了自己的需求之后,需要卖给外部来摊薄成本,巨头御用之后,才下放给中小企业使用。

有些则是本来就针对中小企业量身定制,好用之后才升级为“御用软件”。但谁的市场更好,并不是完全由技术实力决定,还要看其出身与基因。

对于客户来说,我是要解决问题的,我不关心你有多少常青藤博士研发。客户里很难有技术狂热者,更多关注产品是否成熟、稳定,SaaS企业是否具备足够的know-how,产品能不能直接用、更容易用。

搞定KA客户,就能搞定其他客户吗?这个大B项目做完了,就能复制到另一个项目吗?

技术不能回答这些问题。这些问题对于SaaS行业的降本又极为重要。回答不了这些问题,纯粹走“技术为王”之路,很大可能会发现,产品难以找到合适的客户,或者客户用不到自己研发的很多超牛功能,因此没有带来更多直接利益。那么,对客户来说,这些技术并不能体现出应有的价值,也不会为此付出更多溢价。
 

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
比如,被称为“中国HR SaaS第一股”的北森控股,据东方财富网数据显示,从2019财年到2023财年(截至3月31日止年度),北森控股的归母净利润分别为-6.91亿元、-12.67亿元、-9.40亿元、-19.09亿元和-25.99亿元。五年亏损74.06亿元,而且还没有停止。而北森控股连年亏损的主要原因,财报上就是销售及营销开支、研发支出太大。

销售为王、营销为王、技术为王(当然,仅限于这些项目开支多,未必真的“为王”),几个buff叠满了,还能不亏损吗?

很多时候,技术投入太多,自研太多,可能只是阶段性的发展状况。

汽车行业也曾崇拜自研,甚至现在不少车企也在做很大比例的零部件自研。但通用汽车在1999年剥离零部件业务成立德尔福,比亚迪也剥离电池业务成立弗迪电池并外供友商,新势力很多自研项目,随着行业成熟之后大概率也会分拆。因为自研的成本只能在公司内部摊销,而只有供应到更多客户才能实现规模优势。SaaS和汽车当然是两个行业,但一些行业成熟之后的规律,也有相通之处。

技术为王必须考虑产业特征、降本路线、客户需求,否则,就可能走歪了。

5.不能走“只卖账号”这条路


不差钱客户更愿意把数据掌握在自己手里,差钱的客户买一个标准产品,也解决不了本质问题——在SaaS行业,卖账号这事并不讨好。

传统的买断式软件,被SaaS以“租”代“买”的模式取代了。为什么取代?因为租意味着要负责,要长期建立联系。

结果,租还是“只卖账号”,那又有什么变化?

你要告诉客户,销售收入上不去,有哪些原因?怎么证明,哪部分来自大环境,哪部分来自小环境?推动项目的关键因素有哪些,而其中的哪些部分,你的员工没有做到?出业绩需要怎样的协作,协作里每个流程中谁谁贡献了几分?

你要深入客户的需求,将客户不重视、不明显的需求和自己的产品对应起来,而不是卖了几个账号就拍拍屁股走了。

当然,卖账号和只卖账号还是有区别的。毕竟,所有的SaaS产品都对应着账号。而只卖账号的,如钉钉、飞书、企业微信、卫瓴等都算。

企业微信真的好用吗?

平台其实就是一个篮子,装了很多SaaS产品,有用的是里面的SaaS产品,而不是这个篮子。但是篮子大了,借助微信天然优势获取更多用户后,SaaS产品也只能想往这个篮子里跳,而且篮子还能收取更高比例的分成费用,再顺便做个广告,岂不美哉。
 

2024年干SaaS,绝不能走的七条路!

只卖账号,平台可以做,但做应用的企业,就没法和平台一样“店大欺客”。不过,做平台真的好吗?

腾讯会议就不做平台,而是坚持“被集成”的策略,可以被各种平台集成——只要钉钉愿意,钉钉一样能加个腾讯会议。

腾讯的产品,好用的挺好用,不好用的就难用到要死。腾讯文档不幸就是后者,用惯石墨文档的用户,往往都不得不忍受公司采购的企业版腾讯文档。

但对腾讯文档来说,卖完账号,其他事也就不管了,和“不要教我做微信”如出一版——toC的产品微信,Win版本不能调整字号,光标设置不能跟随系统(有人喜欢快速跳动有人喜欢停止闪烁,跟随系统可以设置,不跟随系统就无法设置),传送图片哪怕是原图都要压缩掉exif信息,更不要说大家长期吐槽的聊天记录备份等问题了。

6.不能走“薄利多销”这条路


客户购买产品不是一个人的事情,是由使用者+采购者+管理者多级人员组成的。靠薄利只能打动一部分人,比如财务人员,但如果员工用起来不爽,员工就会私下抵制。没有使用者的支持,仅仅有采购者的购买,又能够维系多久?

价值最大化才是关键。预期薄利多销,不如维持更久的合作时间,随着时间越久,产品价格也会越便宜,但成本也会越低,这才是具备良好循环的“薄利多销”,否则就是将自己拉入价格战的“薄利多销”。

企业需要全家桶式样的产品,因为这样员工只需要下载一个APP、企业只需管理一个系统,就可以实现考勤、财务、客户管理、会议室预约等种种功能。

但员工讨厌下载一堆软件,有多少SaaS软件,可能仅仅就是因为便宜,被客户采购了。况且企业担心自己数据被一家SaaS企业完全掌握,多选几家也是正常。最终形成了一个别扭的现实——企业管理软件多,员工手机下载APP也多。还有一些企业,钉钉和企业微信甚至同时都在用。

多个SaaS产品之间不能互联互通,到底是保护了企业的数据,还是导致企业一线员工浪费了更多时间精力呢?对于采购和人力部门来说,反正SaaS产品的价格战,多买几个也没啥成本。

但多个软件中,那个与其他SaaS产品同样被企业采购但使用者不爱用、不常用的,仅仅因为便宜才被采购、仅仅作为备份使用者,其背后的企业又能走出多远?

SaaS产品,决策层没有选对,给员工带来的就是麻烦和吐槽,而这些最终还是会被反馈到决策层。

不过,企业微信不在此列,除了人力密集型企业,知识密集型企业即使用了企业微信大家沟通还是用微信,反正没有不吐槽难用的——但腾讯不差钱,企业微信的难用可能也并不那么被在意。

7.不能走“一锤子买卖”这条路


或许有些企业,通过融资扩大销售能力,连哄带骗卖给客户,觉得反正中国有几千万家公司,骗一个算一个这种“一锤子买卖”还能干好久。

但别忘了,toB服务核心是口碑,好事不出门,坏事传千里。

续费外界不知道,但退费、不续费,很快就会传遍同行。

被迫大裁员、失去声量的SaaS企业,这两年也有不少。比如喔趣,作为一家劳动力综合管理服务商,喔趣服务过的客户案例并不少,产品也并不单一,瞄准的领域也确实存在真需求——餐饮零售等领域员工流动性极高导致招聘困难。但招聘领域,竞争激烈,没有三板斧,就不能立稳足。2023年,喔趣就被传只剩下少数人做维护,不知现在情况是否有所好转。

灵活用工领域的招聘,做好了,对于社会具有很大的价值——用灵活用工的招聘实现所有人的灵活就业。或许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,或许仅仅是这一领域本身还不够成熟,一不小心,就做成了“一锤子买卖”。

2023年,餐饮SaaS系统服务商“哗啦啦”也被传出“提现难”。对于餐饮企业来说,点单、支付系统都是必需品(除了少数夫妻店不用点单系统,支付也只用微信支付宝收款),每天几万元甚至更高的流水需要经由这些SaaS服务商,一旦做成“一锤子买卖”,对整个行业都有负面影响。

还有另外一种“一锤子买卖”——那就是干完一个项目,无法标准化复制到更多项目。

SaaS行业最大的忌讳就是,把自己干成了项目承包商,一个一个项目接着干,每个项目的成本都低不下来。以至于SaaS服务变成了线下服务,接到大厂的一个项目,自己就要投入百人级团队进行研发,研发之后又只能用到这一个项目中。

不能走的路,当然不止这七条。对SaaS企业来说,解决问题才是关键——而不是先做出来一个锤子,看啥都成了钉子。

最后,各位的公司用过哪些SaaS产品,哪些难用、哪些好用?大胆说地说出来,让他们听到我们的心声!



admin  |  2024-02-26

  生活/ 青春   |   | 

分享图片如下

联系方式

友情链接




交流合作微信号yueqiu-shuo link to 京ICP备2023023066号-2